第65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65章
高陽山西出長安十餘裏, 風景奇秀。
多年前陸景淩好不容易才向皇帝將這山討了來,然後親自操刀設計,在此地建了一座別莊, 取名清音。
其名取自“何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”一句。
山林之中草木繁盛, 馬車行至山下,賓客便只能下車徒步行進。
剛下了馬車,謝樽便立即感受到了周圍飄來的視線。
他臉上掛著淡笑, 與謝淳一起迎上了上前來的寒暄者, 如今這些事對他而言也已然是手到擒來。
近些年謝淳才名越發響亮, 又有著國公世子的名頭,每次集會上都備受矚目,而謝樽始終跟在他身邊,也漸漸走入了眾人的視野之中。
又送離了兩波人, 兄弟二人才終於踏上了那條通往山上的青石階。
人聲漸遠,山道兩側瀑垂青壁, 水霧翻湧。
待到這帶著苔蘚與山石氣息的水霧盈滿衣袍, 在身上留下片片濕痕時,謝樽才算覺得舒服了些。
這類打著談詩論道旗號, 有形而無魂的的集會,實在是讓他心下不喜。
大多往來者再掩飾得再好看, 標榜得再好聽, 也不過是一心想要求得青眼,一步登天而已。
所謂雅客論道,求道而輕名, 也不過如此。
但謝樽真正厭惡不喜的,卻並非是這種淡泊之下的追名逐利。
他站在山石上, 垂眼看向不遠處谷間溪旁正交談著什麽的幾人,在看到布衣者諂媚的笑容,與遞去詩文中夾帶著的錦盒時,眼中的厭惡一閃而過。
世人多以為這些集會能讓蒙塵的明珠生輝,卻不知這裏與那些賣官鬻爵的暗場唯一的不同,便是披上了一層鮮亮的外皮而已。
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。
但如謝淳所言,這裏蠅營狗茍之輩甚多,但亦會有蒙塵的明珠。
收回視線後,謝樽下了山石,跟上了已經走遠的謝淳,他走著走著,又莫名有些想笑。
說來這些年,他還真是日漸清高起來了,想來這一點王錦玉應當是功不可沒。
謝樽記得,在他們四人關系日漸親密後的某一天裏,他曾經問過王錦玉為何會對他多有不喜。
當時,他得到了一個令他有些驚訝的答案。
因為王錦玉認為他身為謝家子弟,卻去做了太子陪侍,只知攀龍附鳳,氣短而志窮。
其實王錦玉說的雖然不中聽,卻也沒什麽錯,那時的他就是如此。
心不正,身不修,縱然堪堪爬出了泥潭,卻也只是漫無目的地游蕩著,什麽抱負志向,通通與他無關。
出神間,謝樽忽然聽到了前方謝淳的呼喊聲,猛然回過神來,加快腳步追了上去。
行至半山,曲徑深邃,溪流漸急,順著山石飛躍而下。
謝樽趴在山間小亭的欄桿上,向下看著被流水裹挾的杏花瓣,那花瓣在溪水中沈沈浮浮,不知流向何方。
自從坐進了這座小亭,謝淳便半天沒有動靜,謝樽偏頭看去,察覺到謝淳有話要說。
從一月前開始,謝樽便時常有這種感覺了,只是謝淳數次欲言又止,起了個頭又轉開話題,謝樽也未曾追問過。
不知過了多久,謝淳似是做好了什麽決定一般,緩緩開口:“樽兒,你說我此番接下這禦史中尉之職,如何?”
謝淳聲音很輕,瞬間就被山風卷走。
聞言,謝樽轉過身,坐回了謝淳身邊,不再將註意力放在此間的奇秀景色之上。
一月前,一道聖旨送進了定國公府,命謝淳為禦史中丞,監察百官。
年僅十七任禦史中丞,看似少年得意。
但在這個被世家大族掌控的朝堂之上,坐進虛置已久的禦史臺並非是什麽好事。
皇帝向來看重謝淳,怎麽可能給他這麽個處處受制的虛位?如此只有一種可能,皇帝打算正式對這些盤踞的世家大族動手了。
從前興起的科舉,提拔寒門庶族不過是一個溫和的開始而已。
如今皇帝與世家的沖突越發尖銳,朝堂上的風平浪靜不知何時便會被打破,變化只在朝夕,而在這種形勢下,謝淳作為謝家未來的主人,似乎已經投入皇帝麾下。
謝樽並不能斷言是站在世家那邊與皇權為敵風險大,還是站在皇權那邊與世家為敵風險大,也不能判斷兩條道路所通往的結局。
但在他看來,世家發展至今,已如行將就木的老人一般,成為了一艘不知何時便會崩毀的巨船,而與之相對的,皇權與其新凝聚的力量卻正在如日初升。
見謝樽一直沒有說話,謝淳轉頭看向他,靜靜看著他這個在謝家唯一的弟弟。
過去讓謝樽孤苦一人在謝家掙紮,這麽多年來他始終有愧。
謝樽出生時他也尚且年幼,等到長大一些後,他一直忙於自身,對這個弟弟也只是偶有問起,並未如何在意過。
待他日漸長大,謝樽也一身落魄地出現在他面前後,他忽然真正領會到了在他想要終身踐行的理想之外的責任,他是長兄,也是謝家未來的家主。
他需為謝家計之長遠,而在他看來,與已然腐朽可見崩裂結局的諸多世家為伍,或許並非良策。
謝淳眼神漸漸放空,目光好像穿過秦嶺連綿的山川,不知落到了哪裏。
其實維持現狀是更為穩妥的做法,繼續著世家之間這樣盤根錯節,平穩堅固的關系,縱然腐朽,也可以堪堪活過百年。
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……
也許有些自不量力,但他也有古往今來天下士人的雄心壯志,所謂的“為天地立心,為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始終沸騰在他的心間。
他也曾懷念百年之前,天下士庶共坐,治世論政,大道將行的盛景。
他無法選擇沈默,與腐朽者一同等待死亡。
這些事在他心中反覆太久,似剪不斷理還亂的絲線,在日覆一日的糾纏中,逐漸勒入血肉。
他張了張口想要說些什麽,卻又不知從何說起。
謝樽尚且年幼,這些事本不該是他需要知道、需要操心的,如今他只需要開開心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,天下的風起雲湧尚且與他無關。
想到這裏,謝淳收攏了自己四散的心神,站起了身:
“走吧,時候不早了。”
“嗯。”謝樽輕輕應了一聲,也跟著站了起來,看著站在臺階上等著自己的謝淳,他摩挲著袖口猶豫了片刻還是開口道:
“既已接下聖旨,想來兄長與陛下也算君臣同心。如今無生之不辰,顧影獨存之苦,當屬幸事。”
“兄長既已正志明心,便不必躊躇。”
此行道阻且長,想必謝淳早已心知肚明,他也不必再多說什麽為其徒增煩憂。
況且他也並不認為謝淳所選擇的道路有何不妥,既然如此,直言便好。
等到了謝樽的回應,謝淳楞了一瞬,神情放松下來,然後上前笑著捏了捏謝樽的臉。
“樽兒長大了。”謝淳輕聲感嘆著,牽起了謝樽的手。
待到下了小亭,只需在轉過幾道彎便能到達清溪,清溪水順著河床激蕩而下,泉水的拍打山石的聲音卻被人聲掩蓋。
到了這裏,正式的交游便算開始,謝樽也已經沒什麽必要陪在謝淳身邊了,於是便和往常一樣在這個階段獨自一人溜了出去。
來過高陽山許多次,謝樽對這裏並不陌生,即使穿梭林間,不循著修好的小道長階行進也不會迷失。
一路避開人群,行至山頂又穿過一片低矮的林木,便可看到狹窄的小道旁立著一塊石碑,上刻濤瀾二字,再往前去,視野便豁然開朗。
這是高陽山的西峰,從這裏向下俯瞰,可覽群山綿延,草木如濤。
懷王對亭子有所偏愛,這濤瀾峰巔,又靜靜立著一座精巧的小亭。這座濤瀾亭景致開闊,又鮮有人至,除了風大一些沒什麽不好,謝樽平日裏最喜歡來這呆著。
但這一次這裏有了別的訪客。
謝樽剛一踏上石階便看見了一個身著藍衫的男子站在亭中,手中厚厚的一沓書稿正被一頁一頁地往下拋去。
山風卷亂,那書頁翻飛,乘著風向遠方。
看來又是個失意人。
謝樽在心底暗道一句,雖然有些想換個地方,但還是起了些興趣,想看看這人手中拿的是些什麽東西,畢竟能拿著那麽厚一沓書稿參加集會的,還當真不多見。
直到走近,謝樽才發現他這人身藍衫洗的發白,邊角僵硬的翹起,在山風中木板一般的起落。
謝樽的到來將沈慶庭嚇的一個踉蹌,差點把手中剩下的書稿一齊抖落下去。
等他抱穩滑落的書稿轉過身來時,見道謝樽一身華貴,立刻狼狽的用袖子擦了擦臉,扯著嘴角僵硬地問道:“小公子有什麽事嗎?”
“在下對這書稿有些興趣,可否借予一觀?”謝樽看著他蠟黃的臉色輕聲問道。
濤瀾亭中,謝樽一頁頁仔細地看著手中的文稿,這文稿名為蜀中志,現下已經不見了大半,想必都已經不知道掛在高陽山上的哪個枝頭了。
其實剛一見這沓文稿又是地方志,他便已經失去了大半興趣。
如今文壇地方志正流行,大多歌頌虞朝盛景,讚千裏江山物華天寶,言之無物,令人讀來頓覺“繁采寡情,味之必厭”一句所言非虛。
若是究起原因,則是在於兩年前皇帝下旨,命翰林院籌備重修大虞國志。
而這國志多少需從地方志當中取材,若能在其中留下幾行文字,也算得上名留青史。因此眾多文人墨客忽地齊齊提筆,數不清的地方志自五湖四海飛入長安,翰林院都快要堆不下了。
按理說沈慶庭這文章不應當無人問津才對,但很可惜,沈慶庭出身太差,在長安只會無立錐之地。
謝樽看著文章的同時,還在聽沈慶庭繼續說自己的故事。
故事並無什麽新意,簡單老套。
這種邊遠村鎮出身的窮苦讀書人懷才不遇、蹉跎半生的故事,天下不知凡幾。
但看著手中這沓文辭曉暢的書稿,聽聞此志已然耗費十二餘年時,又覺得沈慶庭或許是有那麽一點不同的,至少這蜀中志並非為應和所作。
書中盛讚之詞不多,寫盡了蜀中的山川物產,風俗人情,少有功利,在謝樽看來算是佳作。
若如沈慶庭所說,他之前已經在清溪邊轉了幾圈了,但看這紙張上的痕跡,想來沒被幾個人翻看過。
當今文壇本就厚古薄今,重名輕實,加上沈慶庭這般落魄的身世,無人賞讀也是自然。
出身低微,懷才不遇……
謝樽把文稿整理好遞了回去,眼中閃過一道亮光:“你可曾去過定國公府?”
“未曾。”沈慶庭苦笑一聲,拜謁高門需投名帖,他從前嘗試過幾家小有門庭的人家,但都石沈大海,至於定國公府……他想都不敢想。
到後來,他便只敢來參加這些不設限制的集會了。
“我與定國公世子謝淳有交,若你願意,我可將此書稿收下親手交予他賞看,如何?”
“當真?!”沈慶庭眼中一片希冀,他如今也算得上是窮途末路了,去年他入長安時尚是盛夏,而今長安已是春風滿懷,他耗不下去了。
所謂暗室逢燈,即使面前的僅僅是個小童,他也願意一搏。
“當真。”
在聽著沈慶庭激動地解釋著書稿內容時,謝樽忽然聞見自山下卷來的風中縈繞著一絲極淡的酒香。
酒香清冽沁人心脾,但在這四下開闊的高陽山巔卻顯得分外怪異。
但當謝樽懷疑周圍還有別人,打算定神嗅聞時,那縷酒香卻如電逝一般再也找不到蹤跡,就好像剛才的感知只是錯覺一般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高陽山西出長安十餘裏, 風景奇秀。
多年前陸景淩好不容易才向皇帝將這山討了來,然後親自操刀設計,在此地建了一座別莊, 取名清音。
其名取自“何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”一句。
山林之中草木繁盛, 馬車行至山下,賓客便只能下車徒步行進。
剛下了馬車,謝樽便立即感受到了周圍飄來的視線。
他臉上掛著淡笑, 與謝淳一起迎上了上前來的寒暄者, 如今這些事對他而言也已然是手到擒來。
近些年謝淳才名越發響亮, 又有著國公世子的名頭,每次集會上都備受矚目,而謝樽始終跟在他身邊,也漸漸走入了眾人的視野之中。
又送離了兩波人, 兄弟二人才終於踏上了那條通往山上的青石階。
人聲漸遠,山道兩側瀑垂青壁, 水霧翻湧。
待到這帶著苔蘚與山石氣息的水霧盈滿衣袍, 在身上留下片片濕痕時,謝樽才算覺得舒服了些。
這類打著談詩論道旗號, 有形而無魂的的集會,實在是讓他心下不喜。
大多往來者再掩飾得再好看, 標榜得再好聽, 也不過是一心想要求得青眼,一步登天而已。
所謂雅客論道,求道而輕名, 也不過如此。
但謝樽真正厭惡不喜的,卻並非是這種淡泊之下的追名逐利。
他站在山石上, 垂眼看向不遠處谷間溪旁正交談著什麽的幾人,在看到布衣者諂媚的笑容,與遞去詩文中夾帶著的錦盒時,眼中的厭惡一閃而過。
世人多以為這些集會能讓蒙塵的明珠生輝,卻不知這裏與那些賣官鬻爵的暗場唯一的不同,便是披上了一層鮮亮的外皮而已。
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。
但如謝淳所言,這裏蠅營狗茍之輩甚多,但亦會有蒙塵的明珠。
收回視線後,謝樽下了山石,跟上了已經走遠的謝淳,他走著走著,又莫名有些想笑。
說來這些年,他還真是日漸清高起來了,想來這一點王錦玉應當是功不可沒。
謝樽記得,在他們四人關系日漸親密後的某一天裏,他曾經問過王錦玉為何會對他多有不喜。
當時,他得到了一個令他有些驚訝的答案。
因為王錦玉認為他身為謝家子弟,卻去做了太子陪侍,只知攀龍附鳳,氣短而志窮。
其實王錦玉說的雖然不中聽,卻也沒什麽錯,那時的他就是如此。
心不正,身不修,縱然堪堪爬出了泥潭,卻也只是漫無目的地游蕩著,什麽抱負志向,通通與他無關。
出神間,謝樽忽然聽到了前方謝淳的呼喊聲,猛然回過神來,加快腳步追了上去。
行至半山,曲徑深邃,溪流漸急,順著山石飛躍而下。
謝樽趴在山間小亭的欄桿上,向下看著被流水裹挾的杏花瓣,那花瓣在溪水中沈沈浮浮,不知流向何方。
自從坐進了這座小亭,謝淳便半天沒有動靜,謝樽偏頭看去,察覺到謝淳有話要說。
從一月前開始,謝樽便時常有這種感覺了,只是謝淳數次欲言又止,起了個頭又轉開話題,謝樽也未曾追問過。
不知過了多久,謝淳似是做好了什麽決定一般,緩緩開口:“樽兒,你說我此番接下這禦史中尉之職,如何?”
謝淳聲音很輕,瞬間就被山風卷走。
聞言,謝樽轉過身,坐回了謝淳身邊,不再將註意力放在此間的奇秀景色之上。
一月前,一道聖旨送進了定國公府,命謝淳為禦史中丞,監察百官。
年僅十七任禦史中丞,看似少年得意。
但在這個被世家大族掌控的朝堂之上,坐進虛置已久的禦史臺並非是什麽好事。
皇帝向來看重謝淳,怎麽可能給他這麽個處處受制的虛位?如此只有一種可能,皇帝打算正式對這些盤踞的世家大族動手了。
從前興起的科舉,提拔寒門庶族不過是一個溫和的開始而已。
如今皇帝與世家的沖突越發尖銳,朝堂上的風平浪靜不知何時便會被打破,變化只在朝夕,而在這種形勢下,謝淳作為謝家未來的主人,似乎已經投入皇帝麾下。
謝樽並不能斷言是站在世家那邊與皇權為敵風險大,還是站在皇權那邊與世家為敵風險大,也不能判斷兩條道路所通往的結局。
但在他看來,世家發展至今,已如行將就木的老人一般,成為了一艘不知何時便會崩毀的巨船,而與之相對的,皇權與其新凝聚的力量卻正在如日初升。
見謝樽一直沒有說話,謝淳轉頭看向他,靜靜看著他這個在謝家唯一的弟弟。
過去讓謝樽孤苦一人在謝家掙紮,這麽多年來他始終有愧。
謝樽出生時他也尚且年幼,等到長大一些後,他一直忙於自身,對這個弟弟也只是偶有問起,並未如何在意過。
待他日漸長大,謝樽也一身落魄地出現在他面前後,他忽然真正領會到了在他想要終身踐行的理想之外的責任,他是長兄,也是謝家未來的家主。
他需為謝家計之長遠,而在他看來,與已然腐朽可見崩裂結局的諸多世家為伍,或許並非良策。
謝淳眼神漸漸放空,目光好像穿過秦嶺連綿的山川,不知落到了哪裏。
其實維持現狀是更為穩妥的做法,繼續著世家之間這樣盤根錯節,平穩堅固的關系,縱然腐朽,也可以堪堪活過百年。
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……
也許有些自不量力,但他也有古往今來天下士人的雄心壯志,所謂的“為天地立心,為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始終沸騰在他的心間。
他也曾懷念百年之前,天下士庶共坐,治世論政,大道將行的盛景。
他無法選擇沈默,與腐朽者一同等待死亡。
這些事在他心中反覆太久,似剪不斷理還亂的絲線,在日覆一日的糾纏中,逐漸勒入血肉。
他張了張口想要說些什麽,卻又不知從何說起。
謝樽尚且年幼,這些事本不該是他需要知道、需要操心的,如今他只需要開開心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,天下的風起雲湧尚且與他無關。
想到這裏,謝淳收攏了自己四散的心神,站起了身:
“走吧,時候不早了。”
“嗯。”謝樽輕輕應了一聲,也跟著站了起來,看著站在臺階上等著自己的謝淳,他摩挲著袖口猶豫了片刻還是開口道:
“既已接下聖旨,想來兄長與陛下也算君臣同心。如今無生之不辰,顧影獨存之苦,當屬幸事。”
“兄長既已正志明心,便不必躊躇。”
此行道阻且長,想必謝淳早已心知肚明,他也不必再多說什麽為其徒增煩憂。
況且他也並不認為謝淳所選擇的道路有何不妥,既然如此,直言便好。
等到了謝樽的回應,謝淳楞了一瞬,神情放松下來,然後上前笑著捏了捏謝樽的臉。
“樽兒長大了。”謝淳輕聲感嘆著,牽起了謝樽的手。
待到下了小亭,只需在轉過幾道彎便能到達清溪,清溪水順著河床激蕩而下,泉水的拍打山石的聲音卻被人聲掩蓋。
到了這裏,正式的交游便算開始,謝樽也已經沒什麽必要陪在謝淳身邊了,於是便和往常一樣在這個階段獨自一人溜了出去。
來過高陽山許多次,謝樽對這裏並不陌生,即使穿梭林間,不循著修好的小道長階行進也不會迷失。
一路避開人群,行至山頂又穿過一片低矮的林木,便可看到狹窄的小道旁立著一塊石碑,上刻濤瀾二字,再往前去,視野便豁然開朗。
這是高陽山的西峰,從這裏向下俯瞰,可覽群山綿延,草木如濤。
懷王對亭子有所偏愛,這濤瀾峰巔,又靜靜立著一座精巧的小亭。這座濤瀾亭景致開闊,又鮮有人至,除了風大一些沒什麽不好,謝樽平日裏最喜歡來這呆著。
但這一次這裏有了別的訪客。
謝樽剛一踏上石階便看見了一個身著藍衫的男子站在亭中,手中厚厚的一沓書稿正被一頁一頁地往下拋去。
山風卷亂,那書頁翻飛,乘著風向遠方。
看來又是個失意人。
謝樽在心底暗道一句,雖然有些想換個地方,但還是起了些興趣,想看看這人手中拿的是些什麽東西,畢竟能拿著那麽厚一沓書稿參加集會的,還當真不多見。
直到走近,謝樽才發現他這人身藍衫洗的發白,邊角僵硬的翹起,在山風中木板一般的起落。
謝樽的到來將沈慶庭嚇的一個踉蹌,差點把手中剩下的書稿一齊抖落下去。
等他抱穩滑落的書稿轉過身來時,見道謝樽一身華貴,立刻狼狽的用袖子擦了擦臉,扯著嘴角僵硬地問道:“小公子有什麽事嗎?”
“在下對這書稿有些興趣,可否借予一觀?”謝樽看著他蠟黃的臉色輕聲問道。
濤瀾亭中,謝樽一頁頁仔細地看著手中的文稿,這文稿名為蜀中志,現下已經不見了大半,想必都已經不知道掛在高陽山上的哪個枝頭了。
其實剛一見這沓文稿又是地方志,他便已經失去了大半興趣。
如今文壇地方志正流行,大多歌頌虞朝盛景,讚千裏江山物華天寶,言之無物,令人讀來頓覺“繁采寡情,味之必厭”一句所言非虛。
若是究起原因,則是在於兩年前皇帝下旨,命翰林院籌備重修大虞國志。
而這國志多少需從地方志當中取材,若能在其中留下幾行文字,也算得上名留青史。因此眾多文人墨客忽地齊齊提筆,數不清的地方志自五湖四海飛入長安,翰林院都快要堆不下了。
按理說沈慶庭這文章不應當無人問津才對,但很可惜,沈慶庭出身太差,在長安只會無立錐之地。
謝樽看著文章的同時,還在聽沈慶庭繼續說自己的故事。
故事並無什麽新意,簡單老套。
這種邊遠村鎮出身的窮苦讀書人懷才不遇、蹉跎半生的故事,天下不知凡幾。
但看著手中這沓文辭曉暢的書稿,聽聞此志已然耗費十二餘年時,又覺得沈慶庭或許是有那麽一點不同的,至少這蜀中志並非為應和所作。
書中盛讚之詞不多,寫盡了蜀中的山川物產,風俗人情,少有功利,在謝樽看來算是佳作。
若如沈慶庭所說,他之前已經在清溪邊轉了幾圈了,但看這紙張上的痕跡,想來沒被幾個人翻看過。
當今文壇本就厚古薄今,重名輕實,加上沈慶庭這般落魄的身世,無人賞讀也是自然。
出身低微,懷才不遇……
謝樽把文稿整理好遞了回去,眼中閃過一道亮光:“你可曾去過定國公府?”
“未曾。”沈慶庭苦笑一聲,拜謁高門需投名帖,他從前嘗試過幾家小有門庭的人家,但都石沈大海,至於定國公府……他想都不敢想。
到後來,他便只敢來參加這些不設限制的集會了。
“我與定國公世子謝淳有交,若你願意,我可將此書稿收下親手交予他賞看,如何?”
“當真?!”沈慶庭眼中一片希冀,他如今也算得上是窮途末路了,去年他入長安時尚是盛夏,而今長安已是春風滿懷,他耗不下去了。
所謂暗室逢燈,即使面前的僅僅是個小童,他也願意一搏。
“當真。”
在聽著沈慶庭激動地解釋著書稿內容時,謝樽忽然聞見自山下卷來的風中縈繞著一絲極淡的酒香。
酒香清冽沁人心脾,但在這四下開闊的高陽山巔卻顯得分外怪異。
但當謝樽懷疑周圍還有別人,打算定神嗅聞時,那縷酒香卻如電逝一般再也找不到蹤跡,就好像剛才的感知只是錯覺一般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